淺談睡眠及失眠的藥物治療

睡眠週期Sleep cycle

睡眠週期(Sleep cycle and stage)包括「非快速動眼期」NREM和「快速動眼期」REM

*非快速動眼期(NREM):屬於慢波睡眠,占整晚睡眠70-80%,又分四期。

第一期(占5~10%):介於覺醒和睡眠之過渡時期,其功能在導入睡眠。

第二期(占50%):淺眠易覺醒,思考片段且短暫提供肌肉和腦部休息。

第三、四期(共占20%):熟睡,生理機能修復的時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第四期,也不是每個睡眠週期都可達到這一階段,或只有很短時間的第三、第四期階段之睡眠。

*快速動眼期(REM):屬於快波睡眠約占20~25%,眼球快速運動,身體動作,呼吸心跳加快,腦波類似清醒狀態,似第一期睡眠的腦波,而骨骼肌張力則鬆緩。其功能尚不確定,但知此階段之睡眠是必須的,可能與資訊整理及記憶有關,剝奪此階段之睡眠,可能會引起精神上的變化,許多安眠藥會減少快速眼動睡眠REM時間。

整個夜晚大約有4至6個週期出現,睡眠前半夜熟睡期比例較多,到後半夜時非快速動眼期(NREM)的時間會越來越短,第三、四期睡眠消失,動眼期階段(REM)會逐漸延長,天亮或起床前會有短暫清醒。

年齡也會影響睡眠週期,老年人整晚睡眠的時間及快速動眼期(REM)的次數及時間都會縮短,跟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睡眠週期較不規則,容易在非快速動眼期及動眼期交界時清醒過來。

失眠Insomnia

無法自然地進入睡眠狀態,導致睡眠品質不佳,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不能滿足,並影響白天生活及工作的一種主觀經驗,引起身體的疲勞感、不安、反應遲緩、頭痛、頭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怒、易焦躁,沒有耐心等症狀,可能引起免疫力失調,或內分泌紊亂。失眠是一種症狀(symptom),而非疾病(disease),找出失眠的真正主因,是治療此症狀的關鍵。

*常見的原因:原發性失眠(20-25%)

                       精神疾病(30-50%)

                       酒精或藥物引起的失眠(10-15%)

                       身體疾病引起的失眠(5-10%):疼痛、呼吸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

                       生理時鐘失調(日夜巔倒)及其他(20%)

*失眠的症狀:1.入睡困難(difficulty falling asleep) 。

                       2.熟眠障礙(frequent awakenings during the night)。

                       3.早朝覺醒(too-early morning awakening)。

在治療失眠問題上,藥物治療是一種輔助治療,如果是暫時性失眠:即非重大生活事件所造成壓力,因睡至醒時間表(sleep-wake schedual)的改變而引起的失眠,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

急性失眠:工作或家庭事故所造成的壓力有關,這類失眠以非藥物性治療為主,然而也可輔以安眠藥物。

慢性失眠:安眠藥加上行為治療或心理治療等方式。

失眠的藥物治療

1900-1960年代傳統巴比妥鹽類(Barbiturates)安眠藥副作用太多,這種中樞神經抑制劑的安全性低,成癮性高,很容易被濫用並造成生理依賴,安眠藥的罪名因此而起,臨床幾乎已不再使用。

目前臨床藥物治療分類:

                                     *Benzodiazepine鎮靜安眠藥

                                     *Non-Benzodiazepine安眠藥

                                     *Antidepressants抗憂鬱劑

                                     *Antihistamine抗組織胺

                                     *Antipsychotics抗精神病藥

*Benzodiazepine 鎮靜安眠藥(BZDs)

GABA是人體中主要抑制神經傳導物質,BZDs是作用在「GABA-BZD receptor」上面,安定神經細胞。BZDs是目前最常用的安眠鎮靜藥物,臨床上常使用於抗焦慮效果、安眠效果、肌肉放鬆效果、與抗癲癇效果,分屬於第三級管制藥品與第四級管制藥品。不同的失眠症狀,依不同成份不同特性的BZD藥物,應該使用的BZD都不一樣。

例如:Nimetazepam                                                                                                                                              0=No effect1   1=Very weak effect   2=Weak effect   3=Moderate effect   4=Potent effect   5=Very potent

BZDs類藥物安全性高,鎮靜安眠效果好,但是會抑制慢波睡眠和快速動眼睡眠,及改變睡眠結構,睡醒後有殘餘效應,反彈性失眠,依賴性和濫用,影響記憶力,和酒精或鎮靜劑CNS depressants併用時有加成作用。 

短效的BZDs對於暫時性失眠會有幫助,不影響隔天的精神狀態。但是拉長使用次數和頻率較不恰當,短效的BZDs較易出現耐藥性,日間焦慮(day-time anxiety),及失眠的反彈現象(rebound insomnia)。

長效性的BZDs安眠藥作用有時可達幾十個小時,甚至四、五天之久,除安眠作用外,有日間抗焦慮的療效;但是必須留意其對白天認知功能和操作的影響。

對於持續性單純失眠的患者,為兼顧維持其日間社會與生活功能,若欲選擇這類安眠藥時還是以中短效為妥,大概兩三小時到五、或六小時半衰期者較為適合。

*Non-Benzodiazepine安眠藥

對中樞神經BZDs的化學接受器的選擇性較高,促睡效果佳,藥效短,無白天殘留效果,依賴性、耐受性及成癮性較BZDs小,不影響睡眠基本結構,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品,可能造成夢遊、暈眩、噁心、嘔吐與腹瀉的副作用。

  • 使用安眠藥需注意要儘量使用最低之劑量,最好採取"有需要時才用",對於罹患肝、腎或肺病的患者要小心使用,老年人服用安眠藥更要注意夜間起床的安全。

**輔助性安眠藥

所謂輔助性安眠藥包括抗憂鬱劑、抗組織胺及抗精神病藥,是利用這些藥品有嗜睡的副作用,做為安眠的目的,不屬於管制藥品。

*Antidepressants 抗憂鬱劑

低劑量且鎮靜作用強之抗憂鬱劑被用來治療失眠,因作用在抗組織胺接受器,所以會產生嗜睡、鎮靜、疲倦、食慾增加及體重增加等情形;作用在抗乙醯膽鹼接受器,會產生口乾、便秘、視力模糊等;也會影響心臟傳導,導致心跳過快或心率不整的現象;作用在周邊血管,導致血壓降低,產生暈眩、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如果用於有癲癇症的病患要小心,因為此種藥物會增加癲癇發作的機會。而副作用隨著不同的藥物,病人同一藥物的不同反應,以及病人對副作用的忍受度不同,有相當大的差異。但使用低劑量抗憂鬱劑治療非憂鬱症之失眠患者,其效果、有效劑量及安全性的研究缺乏,過量時會產生神經精神功能障礙、低血壓、心律不整及痙攣。

*Antihistamine抗組織胺

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比較有嗜睡及鎮靜的情形,以及警覺力下降,即使睡前服用,隔天可能仍有殘存的鎮靜作用,因此服藥後應避免開車、操作器械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疲倦、食慾增加、體重增加、口乾、便秘、尿液滯留、心悸,畏光、視力模糊、尿液滯留......等是這類藥物的副作用。

*Antipsychotics抗精神病藥分Traditional傳統(第一代),Atypical非典型(第二代)

抗精神病藥物因有抗組織胺及抗乙醯膽鹼作用,具有強的鎮靜作用。而抗多巴胺的作用,劑量高時易導致錐體外(EPS)的副作用,急性肌肉失張、帕金森氏症狀、靜坐不能...等。此外,也可能會造成泌乳素上升,男女性慾下降。而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副作用又較第二代抗精神病的藥物的副作用大,除非考慮價格上的因素,臨床上較少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的藥物。

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藥物當成安眠藥物是不適當的,因其副作用強,若非躁動的精神病人,對無精神症狀之失眠病人並無好處。雖然是低劑量用於失眠,不至於引起錐體外(EPS)的副作用,仍無資料評估其安全性及效果。

**其他如褪黑激素(melatonin),是腦內松果體分泌之激素,人體睡前1-2小時,濃度會增加10-50倍,常拿來作為助眠與調整日夜時差用。

人體自己分泌的褪黑激素雖然對健康有很多好處,但外來補充褪黑激素,未必對每個人都有效,到目前為止,雖尚未發現有嚴重之副作用,對健康好處的效果未被大規模研究證實,安全性均未被仔細研究,褪黑激素(melatonin)有白天昏沈沈、頭暈、胃口不佳等副作用。

有研究指出,可能影響發炎性疾病與刺激免疫系統,不建議1.懷孕與哺乳期的婦女。2. 有嚴重的過敏或自體免疫疾病者。3. 患有淋巴腫瘤或血癌之患者。4. 兒童使用;高劑量(>75mg)可能有避孕效果。

長期依賴或過量使用褪黑激素,可能形成另一種型態的失眠,讓生理時鐘失調。臨床上有未依照睡前5小時服用的用法,加上使用褪黑激素超過2周,漸漸變成躺上床總是睡不著、隔天下午後腦袋才慢慢清醒的情形。只要是純化過的化學物質,就有其危險性,亦可能影響腦內松果體原本的分泌。有時差困擾的時候,服用前最好請教醫療專業人員,並且只做短期及適量的使用。

**使用環境、心理及行為的治療(未完成)